• 兰州大学2025行动计划纲要重点任务

    兰州大学2025行动计划纲要重点任务   本报编辑部编发 首发·独家   一、本科教学体系再造行动    · 分学院分学科分步骤推进大类培养; · 完善全面选课制改革,全面放开转专业、全面放开选课程、全面放开选教师; ·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兰大风格的通识教育改革; · 全面推进本科生导师制; · 探索具有兰大特色的完全学分制; · 实施拔尖计划2.0版,探索书院制,积极为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 推动教科融合,促进科研反哺教学; ·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使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 · 加强对学生非标准化、综合性等评价,提升课程学习挑战性和深度; · 建立以定性为主体、以量化为基础的本科教学评价体系,以评促改,以评增效。   二、本硕博一体化贯通行动    · 整合研究生院、教务处资源,建立本科生、研究生贯通培养协同机制,打通本硕博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实现培养方案、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国际交流、科研创新等一体化;    · 积极推进各类课程资源、研究项目、实验设备等向本科生、研究生同等开放;    · 成立本科生、研究生一体化教学督导组;    · 扩大改善研究生助教规模和待遇;    · 面向基础学科探索布局若干本硕博一贯制专业;    · 协同做好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重点推进长学制硕博贯通计划。   三、金专金课培育打造行动    · 落实本科专业国家标准,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 加强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力争一流学科覆盖专业、“六卓越一拔尖”专业、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率先通过专业认证;    · 实行基础课程归口管理,推动受众面广的课程统一备课;    · 建立课程组,制定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工作量标准;    · 发挥一流学科优势,推进学科优势向专业优势转化、人才优势向教学优势转化、科研优势向课堂优势转化;    · 大力推动“课堂革命”,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    · 鼓励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倒逼课堂教学改革;    · 加强智慧教室改造,积极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兴教学改革实验;    · 鼓励有条件的院系实施小班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推动学生从被动输入性学习转向批判性自主学习;    · 培育打造一批线下混合式“金课”、线下“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   四、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行动    · 根据“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建设要求,按照“兴文、厚理、拓工、精农、强医”总体思路,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 紧扣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求,瞄准世界科学研究前沿,凝练学科方向;    · 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着力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以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和学校优势专业为基础,建设国家急需专业。   五、研究生培养创新提质行动    · 加快修订落实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增加人文、科学素养和学科交叉类课程数量;    · 完善研究生招生培养与科研项目、经费挂钩制度,逐步提高导师招收博士生收费标准;    · 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创新培养模式,探索学校与企业联合开设专业课;    · 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上岗审核制度,实行校内导师与行业企业导师“双导师”制;    · 完善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资助体系,扩大国境外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提升研究生国际竞争力;    · 稳步推进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加快推进教学助理试点工作;    · 建立与研究生培养绩效相适应的教学经费拨款机制;    · 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与反馈机制、专家督导机制和分流淘汰机制。   六、培养质量全员全程行动    · 建立健全校、院、系紧密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 构建完善以过程管理为纽带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完善课程质量监控闭环体系;    · 建立年度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    · 构建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价体系;    · 完善研究生生源质量评价与奖惩机制;    · 严格研究生中期考核分流制度、学位论文送审和答辩制度;    · 强化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严格课程考核制度、重修制度、毕业生资格审查制度;    · 加快推动专业认证、国际认证。   七、师德师风改进完善行动    · 强化校院两级审核机制,在人才引进和教师选聘环节加强思想政治考核和师德考察;    · 结合不同教师岗位职责,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列为教师培养和培训的重要环节;    · 健全师德考核机制,严格落实师德失范行为“一票否决”制;    · 加大先进教师典型事迹宣传力度,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 积极争取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支持,形成加强和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合力。   八、教学能力持续提高行动    · 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构建覆盖全员、全程、制度化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管理体系和课程体系;    · 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师资培训库建设,吸收国际国内高水平教学名师加入师资培训库;    · 建立新老教师结对子制度,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 推动教师集体备课,积极开展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教学研究沙龙等活动;    · 加大出国培训力度,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教学经验,提升教师国际化教学水平;    · 加强教学学术研究培训,提升教师教学学术能力,推动教师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九、教学科研团队创建行动    · 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教学名师或知名教授为带头人,以专业、系列课程或教学基地为建设平台和发展载体,构建若干教学团队;    · 积极推进以单一课程建设为任务的教学团队、以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为任务的教学团队、以课程群和系列课程建设为任务的教学团队、以专业建设为任务的教学团队等各类教学团队建设;    · 鼓励跨学科、跨校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充分利用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开展多种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践;    · 加强教学团队的教师培养和梯队建设,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探索建立PI制,打造新时代创新型科研团队;    · 大力支持围绕学科发展目标、学科规划和国家重大需求的科研团队建设;    · 建立创新团队和平台整体评价制度,推动重大科研协同攻关机制建设;    · 鼓励科研团队与新型教学组织融合,推动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一体化建设,同步提高教学科研能力水平。   十、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 面向国家战略,加强有组织的科研,提升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    · 充分发挥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引导与培育作用,科学规划科研项目的组织与培育,着力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一批杰出青年人才;    · 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坚持重育人、重贡献,着力评价教师的学术贡献、社会贡献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    · 鼓励原始创新,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引导教师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十一、科研平台纳新增效行动    · 根据学校办学目标和学科发展规划,突出创新导向,择优重点支持,统筹推进全校科研平台建设;    · 发挥现有平台优势,完善运行机制,建设创新文化,增强创新意识,推动平台持续产出创新成果;    · 紧跟科学前沿、瞄准国家需求、面向区域发展,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创新资源,谋划培育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国家重大科研平台;    · 加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中心)建设;    ·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增强基地国际学术影响力;    · 推进大型科研公共平台建设,提升平台共享服务能力。   十二、交叉学科做大做实行动    · 继续扎实推进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度;    · 总结提升现有交叉学科经验,做实现有交叉学科;    · 围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着力探索基于跨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    · 加快推进新的交叉学科建设,重点围绕前沿交叉、信息技术、资源环境、生命与健康、材料与工程、区域发展与治理、公共安全等领域规划建设一批学科交叉平台;    · 完善实体性科研机构运行机制,创新交叉学科管理机制,推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互融合,产业成长与学科生长相互促进。   十三、校院治理全面推进行动    · 推动形成扁平化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做精机关、做实学院”,实现由“校办院”向“院办校”转变;    · 建立校院两级职责清单化、权责明晰化的工作推进机制,在“放管服”中加大对学院的支持与服务,增强学院在学校内部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释放学院活力、激发学院动力;    · 建立多层次监督制约机制,进一步完善学院的党政联席会、二级教代会、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学生“三代会”等制度,激发全体师生参与大学治理的热情;    · 建立全员发力的工作协调机制。   十四、管理队伍转型升级行动    · 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不断提升管理队伍整体能力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 加快推进职员制改革,实现职员职级与干部职务层次并行;拓宽干部晋升渠道,激励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 建立导向鲜明的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分类考核机制,完善落实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机制;    · 积极选拔德才兼备的苗子,采取多种措施,加大管理队伍后备人才选拔培养力度,确保学校各级各类管理岗位人才储备充足,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队伍支撑。   十五、规章制度系统重建行动    · 逐步完善大学章程,夯实依法自主办学、实施内部治理的制度基础;    · 全面梳理教学、科研、干部人事、学生事务、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全方位开展“废、改、立、留”工作,加强规章制度库建设,整合形成系统性强、层次清晰、内容规范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    · 本着“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制定有用和管用的规章制度,制定能够准确体现党的主张和师生意愿,立得住、行得通的规章制度。   十六、绩效评价提速落地行动    · 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总额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校院两级绩效考核体系和薪酬分配体系;    · 通过绩效工资改革,促使每位教师人尽其才,推动每位教师成为教学科研的“全面手”和各个领域的“带头人”;    · 进一步下放人事管理权,在一流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开展试点,设立“人才特区”;    · 引导高职岗位向一流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倾斜,向重点研究基地和高水平团队倾斜。

  • 宋春晖团队开展青藏高原综合科考

    宋春晖团队开展青藏高原综合科考   本报讯 11月,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宋春晖教授团队赴青藏高原执行“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第七任务第七专题“高原风化剥蚀历史及气候环境效应”2019年度第二次高原野外科学考察任务。此次考察旨在通过对横断山脉地区(青海、西藏、四川境内)多个盆山系统的综合考察,研究青藏高原中东部新生代构造地貌、风化剥蚀、气候环境的演变过程,并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实施方案提供科技支撑。考察成员包括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宋春晖教授、何鹏举讲师、王代春和邢振兴研究生,并联合了合作单位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苗运法研究员、赵永涛和汪亘助理研究员。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诱发的地表风化剥蚀加速,不仅对现代亚洲大气环流系统的形成起了决定作用,而且深刻影响了全球气候环境。此次考察的横断山地区是青藏高原重要的外流水系区,发育深切河谷地貌及多个新生代陆相盆地,是解决高原隆升、地貌发育、风化剥蚀、环境变化及几者间耦合关系的理想区域。本次野外主要完成了横断山脉地区玉树-囊谦-贡觉-芒康一带多个盆地新生代地层的详细科学考察,采集了大量构造地貌及古环境样品,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第七任务第七专题“高原风化剥蚀历史及气候环境效应”顺利执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

  • 兰州大学组织科研成果参加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兰州大学组织科研成果参加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本报讯 11月13日至17日,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高交会”)在深圳举行。来自4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148个团组参展本届高交会,展示高新技术项目达10216项,涵盖了人工智能、智能家居、智能制造、物联网、智能驾驶、智能+、车联网、5G商用、8K超高清、区块链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应急安全等领域。   我校大学科技园与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共同精心组织了30余项兰大最新科研成果参展本届高交会,通过展板、实物、视频、成果宣传册等形式进行宣传和推介,展出成果涵盖化学化工、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凸显了兰州大学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兰晶OLED新材料”、“达素HP牙膏”、“医用级牦牛胶原蛋白”、“磁性纳米颗粒治理环境污染”、“生物粘结剂-生物修复产品”、“区块链智慧旅游平台”、“RockAuto智能驾驶综合平台”、“绿色两级循环硫化氢脱除装置”等成果吸引了众多企业和观众,其中部分成果已达成项目合作初步意向。“兰晶OLED新材料”项目获优秀产品奖,兰州大学获优秀组织奖和优秀展示奖。 (科技园办)

  • 张莹讲师团队在农林科学领域Top期刊发表新成果

    张莹讲师团队在农林科学领域Top期刊发表新成果   本报讯 近日,公共卫生学院张莹讲师团队在农林科学TOP期刊Food&Function发表最新研究成果"Lactobacillusdelbrueckiisubsp.bulgar鄄icusF17andLeuconostoclactisH52supernatantsdelaythedecayofstraw鄄berryfruits:amicrobiomeperspective",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为张莹讲师,共同通讯作者为郭旭生教授,第一作者为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方响。   该研究利用从青藏高原传统发酵牦牛酸奶中筛选出的两株具益生功能乳酸菌Lactobacillusdelbrueckiisubsp.bulgaricusF17(以下简称F17)和LeuconostoclactisH52(以下简称H52)对“红颜”草莓进行保鲜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这两株乳酸菌能够明显延缓采后草莓的腐烂,较好地维持了采后草莓品质,该项研究将有效促进生物保鲜剂的开发应用,从而有利于果蔬贮藏保存,服务于区域农业产业经济发展。通过微生物高通量测序技术,从微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F17和H52菌株的保鲜机制。该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的有力支持,并已申请2项国家发明专利。本成果也是张莹讲师今年获得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 (WFP)甘肃富锌马铃薯营养强化小农户试点项目子项目———社会和行为改变知识传播(SBCC)的最新成果。 (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