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贮请进来 小草走出去

    青贮请进来 小草走出去——郭旭生教授助农记 (上接2版)知识的渴求。在郭旭生的倡议下,联盟下设了专业技术委员会,成员为各区县草原技术推广站、农技站的技术人员等,郭旭生不定期面向专业技术委员会进行小范围的专业培训,然后再由他们面向企业和农民做进一步的技术推广。   之后,另一对“矛盾”出现了:草畜业的产业化发展与低效的人工劳作之间的矛盾。在过去,一方面是丘陵沟壑的地貌特征限制了定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传统的人工劳作基本能够满足少量苜蓿加工的需求;而现在,草畜业的产业化发展呼唤农业机械化,适用于丘陵沟壑地形使用的小型山地机械“闻讯而来”。   新问题接踵而至:“如何使用”?对此,谁都没有“实战”经验。郭旭生便又联系邀请省内外一些生产山地牧草机械的厂家前来现场演示,演示机械涉及苜蓿种植(条播,宽幅匀播,穴播,地膜穴播)、收割(割草机械,搂草机械,收割揉丝切碎一体机)、加工(打捆机、裹包机)等适宜于山地作业的苜蓿全程机械化多机型机械,定西市饲草加工公司、饲草种植农村合作社和饲草种植大户好几百人前来观摩学习。   仍以割草为例。人工用镰刀割草,一天最多能割两三亩;小型割草机一天能割至少二十亩。   如今,小型山地牧草机械在定西市牧草行业已经广为普及。 10.成就感大于失落感   在郭旭生的“游说”下,由中国畜牧业协会和国家草产业科技创新联盟主办的第五届(2018)中国草业大会也“选址”在定西市安定区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近千人参会。   参观考察后,各种赞叹之声不绝于耳,郭旭生尤其记得一位企业副总说:“郭老师,十年前我来定西,那是一片荒凉啊,这次再来完全不一样了,你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不久前,郭旭生邀请自己在美国访学时的导师来校交流,专门带去定西市参观。看着产业化的生产企业,站在层峦叠嶂的梯田上,导师连连赞叹:“郭,你没白学”。   在我国草地农业创始人任继周院士给郭旭生的回信中,也称“这是一个神圣光荣的事业”,“有你们这些接班人,我就放心了”,并鼓励郭旭生“下定决心,在定西扎根,做到底,做出应有的成就”。   但在郭旭生内心深处却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痛点”:从2012年参与这件事以来,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在科研上的产出不尽人意。相比自己来校工作2年后即晋升为副教授、又3年即破格晋升为教授的经历和成绩来说,“我错过了自己发展的黄金时期”。   看到同期来校工作的人“头顶各种帽子和光环,说实话我很羡慕”。加之身边有不少前辈老师出于关心也时不时提醒他:“小郭,这是我们这个年龄干的事,你还是要以自己的事业为重”,更何况“小郭”的参与是零报酬的。   郭旭生犹豫了,有点打退堂鼓了,甚至想过在定西市牧草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今年换届时卸任理事长职务,“我该把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抓一抓了”,言语中有遗憾,有纠结。   沉默了十几秒。   转而郭旭生恢复了声调说:“我们国家现在在青贮饲料这一块做的应该算是比较好的,第19届国际青贮饲料大会已经定了2021年在北京召开”。   国际青贮饲料大会由国际青贮饲料组委会主办,每3年举办一次,上一届会上经申请决定下一届的举办地点。   2012年第16届、2018年第18届,郭旭生都前往参加并做大会报告。   2015年在巴西召开的第17届,郭旭生因签证问题未能如愿前往,但他向组委会递交了在中国召开第18届的申请,却未能申请到。   2018年第18届在德国波恩召开,郭旭生作为特邀嘉宾参加,其大会报告从代谢组学和微生物组学的角度首次揭示了全株青贮玉米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和代谢物的动态变化规律,为有效调控优质、安全青贮饲料提供了理论依据,引起了国际同行学者的广泛关注。巧合的是,美国农业部牧草与奶业研究中心、国际青贮领域著名专家、国际青贮饲料大会组委会成员之一的RicharMuck教授在做大会的第一个权威报告时,引用了郭旭生的科研成果,而这也正是之后郭旭生自己报告的内容。   这次会上,郭旭生再一次提交了申办申请,得到了组委会5位专家的一致通过,同意第19届在中国召开。这是该会自1976年在英国爱丁堡召开第一届以来,第一次在亚洲国家召开,郭旭生被委以大会主席的重任。   会议期间,郭旭生还向组委会提出组建“国际青贮饲料研究学会”及在中国设立秘书处的建议,经组委会讨论,决定在第19届大会期间宣布成立。   言及此事,郭旭生越说越兴奋,声调提高,手舞足蹈,早已将之前的情绪低落和犹豫遗憾抛之脑后,也正像他自己说的:   “毕竟事情本身是一件好事,所以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 走进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

    走进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 原创·首发·独家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化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2018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等相关要求,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加强实验教学优质资源建设与共享,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实践育人水平,完善医学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医学实践教学质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医学院于2018年11月共投入622.5万元建立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   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主要包含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和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管理系统下设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等6个虚拟仿真门户。   目前,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在线运行有蛋白变性与SDS-PAGE电泳虚拟仿真教学软件、环境卫生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虚拟病人临床案例实训软件、大鼠肝脏总RNA的提取虚拟仿真教学软件、中药炮制虚拟学习软件等50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自主研发项目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仿真教学(以重金属污染为例),血管收缩效能测定和评价的虚拟仿真实验(双语版),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荷瘤小鼠的病理学检测,阿司匹林色谱纯化、药动学及药效学,动态在体胃肠肌电检测(双语版),鸡卵类黏蛋白的制备及活力的测定,结核杆菌的分离提取,去大脑僵直8项,其中3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仿真教学(以重金属污染为例),血管收缩效能测定和评价的虚拟仿真实验(双语版),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荷瘤小鼠的病理学检测获得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予以立项,并分别推荐申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9年度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和甘肃省教育厅2019年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平台项目涵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公共卫生医学等学科,面向各医学本科专业学生。   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管理系统实现对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有效管理和资源共享。基于完善的校园网、专用服务器,统一身份认证,学生可以适时登录平台网站,通过学院虚拟仿真门户入口,进行虚拟实验、观看教学视频、课件、模拟考试,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编辑课程资源内容,同时具备实验教学资源管理、实验课程管理、实验多级分类管理、虚拟仿真实验资源库的维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安排、实验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实验教学活动统计、实验课程的添加和修改、实验成绩统计查询、师生互动交流、系统管理、系统拓展等诸多功能,拓展了传统实验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严格遵照“虚实结合、相互补充、能实不虚、开放共享、逐步完善”的原则,积极创设虚拟仿真的实验环境,在尽可能贴近临床真实环境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进行医学教学,有效避免在人体操作上不可及或不可逆,完成真实实验不具备或难以完成的教学功能,同时可以减少人体标本和实验动物的使用量,为医学实验教学多元化改革提供强有力工具;使教学内容在虚拟环境中不断更新,使实践训练及时跟上实践技术的发展步伐,从而培养出高素质毕业生,满足医生岗位胜任力需要。

  • 博观约取 诲人不倦

    博观约取 诲人不倦——访兰州大学2019年师德标兵刘兴荣 原创·首发·独家   “要了解学生,走近学生,向学生学习,才能做好一名教师”,2019年9月13日上午,兰州大学2019年师德标兵、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兴荣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他向记者表示,“我在公卫学院一直都在讲,教师这一职业是‘一岗双责’”,一名教师成为学生的学术导师是很容易的事,而要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人生导师是比较难的事情。面对自身年龄与学生年龄差距大的现实情况,他坚持每天学习,努力做到与年轻人的思想“同频共振”,以思想引领年轻学子,用行动服务地方发展。 坚持学习是当好老师的关键   “到了今天,我们站在讲台上,你面对的学生比你自己的孩子年龄还小,他们掌握的知识、他们对新的东西的这种敏感就逼迫着我们老师不能够‘热剩饭’,一定要知道现在社会的热点,学科的发展,知道学生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刘兴荣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终身学习。   “这样才能把课讲好。否则的话,你在课堂讲这个东西,学生随便上网一查,老师你说的是错的,学生即便不提出来,这个老师有没有水平,他已经就能评价出来了。”这就“逼迫”刘兴荣每天都在坚持学习,他的学生们也都知道这一点。直到现在,以前刘兴荣带过的学生、现在已经成长为兰大二院科室主任们的“老学生”还在说:“刘老师知道的真是多”。   刘兴荣所带的2016级研究生王鹏飞向记者表示,刘老师的课给他最大的感受是点面结合、粗中有细、条理清晰,既能给学生带来宏观层面的感受,又能给学生带来学科知识的提升。“刘老师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作为师门里的‘大家长’,虽然他平时工作很忙,但是他的教导和关心从不缺席。不仅在学术上给我们指导,在生活中对我们的关心也是无微不至”,王鹏飞表示。   刘兴荣给公共卫生学院的本科生开设的课程主要是 《环境卫生学》和《公共卫生导论》,还负责一门全校公共选修课《环境与健康》的讲授,此外还给硕士生和博士生讲授和卫生与健康相关的一些课程。   刘兴荣介绍,环境卫生学研究的是环境中的相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尤其是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例如大气中的pm2.5、二氧化硫,水和土壤中的重金属,人居环境中的甲醛、挥发性的有机物,化妆品中可能含有的铬砷铅等。通过应用环境卫生学能改善环境,提高环境的质量,消除环境中不利于健康的因素,从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促进人的健康水平的提升。   针对环境中影响健康的诸多复杂的因素,刘兴荣有自己的一套备课心得:“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分门别类地分析环境中各种各样的因素,我们会告诉学生学习一些重点的污染物的方法,因为重点的污染物在大气中有,相应在水体中会有,在土壤中也会有。”   刘兴荣进一步介绍,自己会在上课时告诉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窍门和需要重点关注之处,这样就便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抓住课堂教学的重点,另外,将知识与我们身边发生过的污染事件等案例相结合会让学生觉得《环境卫生学》和生活实际联系得非常紧密。   公共卫生学院2017级研究生马玉贞表示,刘老师的课专业性很强、内容新、流畅度高、课堂氛围融洽,老师视野开阔,带领我们了解专业学术前沿和数据处理技巧,与此同时不失幽默风趣。 教书与育人并重   在忆及自己留校从教的经历时,刘兴荣表示,作为一名从教30年的老教师,他之所以能够选择从事教育工作,就是因为喜欢教师这份职业。   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关键的是育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百年之后我们这些当老师的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是你教出来的学生、你留给学生的印象,会一代代地传承下去,甚至有的时候你带出的学生连走路的姿势都和当年的老师走路的影子一样,所以这就是作为人民教师的至高无上,正因为至高无上,我们对教师这一份职业就要充满尊重”,刘兴荣动情地说。   刘兴荣所带的2016级研究生张书浩向记者回忆起他的学生生活时说道,“和刘老师学的更多是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刘老师教会了学生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学生们遇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也都会向刘老师请教,他都会积极分享经验与做法”。   刘兴荣时常带领他的学生们去红色文化圣地学习,全方位地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在张书浩去临夏广河县支教的一年间,刘兴荣不断鼓励支持张书浩,经常关心他的工作和生活,并指导他在广河开展了相关研究。   作为院长,刘兴荣也很关心全院的学生。“我们学院的几乎每一位学生的名字、籍贯、主要经历他都能脱口而出,有的时候感觉比我们自己还了解的清楚”,张书浩动情地说。   刘兴荣曾3次为全校研究生新生开展学术道德规范教育,获得兰州大学课程思政讲课比赛二等奖,多次承担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教学任务。这与他把立德树人作为第一要务并贯穿于自身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在过去的这多少年里面,我们知道整个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学术不端的行为出现。学术不端的行为其实也是社会腐化的一种表现,它会侵蚀我们学术研究的肌体,影响了学术的健康发展。”刘兴荣表示,在学术道德教育方面,他对自己的研究生是非常严格的,对新入校的研究生提出学术道德方面的要求,知道哪些是红线摸不得,哪些是底线不能突破,有利于维护兰州大学的学术尊严,维护兰州大学的学术声誉,有利于青年学子健康成长。“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在我们给本科生研究生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我上课,每堂课肯定反反复复会强调学术道德规范的问题。”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2019年6月,在众多人的共同努力下,兰州正式进入“地铁时代”,这其中,也有我校师生的参与。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师生承担了20座车站、停车所、检修厂以及调度中心的卫生学评价,最终评价报告书通过评审,“这一方面体现了我们院师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该项目,我们学院将专业知识应用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工程项目是带学生的最好的实践课堂”。   同样,这一点也体现在刘兴荣所参与的兰州新建水源地卫生评价、兰州地铁票价听证、《甘肃省卫生与人口 “十三五”发展规划》《甘肃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编制工作等社会项目之中。其实,在甘肃省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许多社会工程项目中,不乏兰大公卫人的身影。   张书浩介绍,刘老师经常会让他的学生们去周边地市下乡,就甘肃省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相关情况进行调研走访。张书浩就曾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就医行为调查研究,申请“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自由探索项目并顺利结项,完成论文《甘肃省典型少数民族居民就医行为调查分析》,该篇论文发表在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刊物《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上。   刘兴荣鼓励学生们发挥专业所长,突出学科特色,积极参与我省部分地区医疗卫生政策的编制工作,开展兰州市机动车限行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嘉峪关市社区诊断调研等三项科研项目。他号召同学们要心系国家发展,情系百姓健康,积极投身我国医疗卫生事业。   张书浩的毕业论文《“一带一路”南线部分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现状研究》,就详细描述了“一带一路”南线部分国家(巴基斯坦、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经济社会发展、居民健康水平、卫生投入以及资源服务覆盖情况,分析了“一带一路”南线部分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现状及各国存在的主要卫生健康问题,探索影响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挖掘各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优势,并提出了深化中国与5个国家及其他南线地区国家“一带一路”卫生健康领域的交流合作建议。   通过参与实践项目,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健康问题实在太复杂了,设计一个问卷并不是那么特别容易的事”。   “所以我说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社会就是最好的课堂”,刘兴荣希望学生首先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其次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公共卫生学院的学生将来大多会成为健康工作者,而健康工作者面对的人群往往都是非常复杂的,他要求学生能够尊重每个人的健康,善待生命,敬畏生命。 “要真正建立以教师贡献为导向的工作氛围”   目前,兰大公卫院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氛围,使得学院人才队伍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结构上、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学校的“双一流”建设中,公卫院的贡献也进一步得到了凸显。在“一院一策”方面,学院围绕公共卫生学科的实际,围绕短板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改革理顺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激发每个老师跟学生的活力,让整个学院充满生机。   刘兴荣特别提到,要真正建立以教师贡献为导向的工作氛围,要让每一个老师都能够把个人的发展与学院的发展、兰大的发展、对国家的贡献结合起来,从而推动学院的事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针对学院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刘兴荣提出教师要换位思考,教师要将每一位公卫院的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培养。刘兴荣会这样跟每一位老师讲:“当你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别人家大学转身离开的时候,你会希望你自己的孩子在大学里面得到什么?希望你自己的孩子能够发展成什么样子?”当教师和家长换位思考,教师就能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了。“你怎么做?怎么上课?就是让学生们感到满意,让家长们感到放心。”刘兴荣如是说。   在刘兴荣看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四有”教师就是一个好老师的标准,在回忆幼时在甘肃农村的贫苦生活时,他会想起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极为敬业的老师。在记者看来,刘兴荣正是报有对教师职业的一份热爱,传承优秀的师德师风,终身学习,教书育人,为建设“健康中国”再立新功,带领兰大公卫人奋勇向前。更多刘兴荣的学生也会如沐春风,将刘兴荣传授给他们的知识技能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刘兴荣认为,一名公共卫生工作者要有仁爱之心,不能对社会现实漠不关心、熟视无睹。此外,他希望公卫院的学生拥有广博的知识面。   “今天健康的影响因素太多了,我们要解决一个司空见惯的健康问题,可能单纯的依靠公共卫生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一个控烟的问题,就需要法律、经济、教育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我们就随便说一个中国人的随地吐痰的问题。看起来这是公共卫生问题,它又是个社会问题,就解决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们可能需要花很多年的时间”,刘兴荣由浅入深地讲述了解决看似简单的社会问题背后的道理。他希望公共卫生学院的学生,不管是哪个专业的,一定要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因为公共卫生工作者未来面对的是不同的人群。到幼儿园里,他们可能面对着小孩子,到了社区里面,他们面对的可能是老年人群。很多的社会的灰色人群(艾滋病患者、性服务工作者、吸毒人群)都是公共卫生工作者需要打交道的人群。社会灰色人群的健康也很重要,因为健康的权利是不可剥夺的权利,是人天生就有的权利。他希望公卫院的学生,在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更多的涉猎人文社会科学、环境科学、管理学方方面面的知识。“这样的话我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在应对这样一些健康问题的时候,学生的思路视野就更加宽广,岗位胜任力就会增强,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相对来说就会得心应手一点,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解决一个健康问题,一定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刘兴荣认为,新时代青年人的优点在于眼界比较开阔,思维也比较活跃,对新知识新东西的追求愿望也非常强烈。而青年可能的缺点在于缺乏一些生活上的磨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他希望新时代的青年人走好自己人生的长征之路,肩负起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   在记者完成对刘兴荣教授近一小时的采访后,空气中微微多了些许水分。望着刘兴荣教授笔挺的身姿逐渐远去,记者突然想起,刘兴荣教授曾向记者提起,如果教师要去看学生有没有听讲、学生对所授课程感不感兴趣,只要看看学生的眼神就行了。“如果他的眼光在你的身上,他就在听你的课,如果他的目光在游离着,他的心思已经到其他地方去了,他肯定在开小差了。”记者的目光一直停留在他远去的背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