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在我校召开

    2019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在我校召开   本报综合报道 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扩大高等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打造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性学术峰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2019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于10月12日至13日在兰州大学召开。   本次论坛年会以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经验”为主题,分为主论坛、专题论坛、博士生论坛、博士生导师报告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甘肃省人民政府支持,兰州大学承办,甘肃省教育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协办。   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仁健,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兰州大学党委书记袁占亭、校长严纯华出席12日上午的开幕式。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林蕙青主持开幕式,唐仁健、翁铁慧、袁占亭分别致辞,杜玉波以《办好中国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基本点》为题作大会主旨报告。开幕式后的主论坛第一场报告会上,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教务长、执行副校长、首席运营官KennethG.Fur鄄ton,日本教育社会学会会长、日本早稻田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AyaYoshida,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委员会总干事SafdarAliShah,斯里兰卡驻华大使KarunasenaKodituwakku,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元元,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炜等中外专家学者作报告。   12日下午平行举行了四个专题论坛,分别以“世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挑战与新趋势”“‘双一流’建设和 ‘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本科教育质量提升与新时代人才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为主题展开研讨,40余位国内外高等教育领域专家学者作报告。   13日上午举行了本次论坛年会主论坛第二场报告会暨闭幕式。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林蕙青,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刘川生,学会副会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原副部长级专职委员、国家督学管培俊,兰州大学党委书记袁占亭、校长严纯华、常务副书记吴国生,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姜恩来,学会副秘书长王小梅、郝清杰等出席主论坛第二场报告会暨闭幕式。主论坛报告会由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教司原司长张大良主持。闭幕式由学会监事长孙维杰主持。闭幕式前的主论坛第二场报告会上,美国教育委员会副主席BradFarnsworth,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JarrodRoss,美国大学和学院协会主席LynnPasquerella,尼泊尔大学荣誉教授,博鳌亚洲论坛首席经济学家BinodP.Bista,美国旅美华人院校长协会会长李惠眉,昆山杜克大学副校长ScottMacEachern,厦门大学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荣,东北大学校长赵继,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张文斌等中外专家学者作报告。   主论坛报告主要围绕全球视野下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趋势、全球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学生培养、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问题、本科教育与人才培养等相关议题。   闭幕式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厦门大学原副校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邬大光作论坛年会总结报告。姜恩来秘书长宣读首次启动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创新计划———高等教育研究中青年学者文库”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创新计划———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文库”的入库名单。本次共有2篇学者论文、9篇博士学位论文入库。杜玉波会长为“博士学位论文文库”入库作者博士生导师代表颁发纪念牌。林蕙青副会长、管培俊副会长为入库作者代表颁发纪念牌。刘川生副会长、张大良副会长为本次论坛年会的承办单位、协办单位、支持单位代表颁发纪念牌。   论坛同期举办了 “高等教育学第17届博士生论坛”,近100位博士生参加,20余位博士生分享了研究成果,10余位博士生导师作点评和指导,同时召开了博士生导师报告会。   “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迄今已连续举办了19届,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品牌活动。为共享论坛年会交流成果,甘肃省教育厅组织本省高校领导在会场听取国内外大学校长和知名专家的专题报告。参会人员普遍认为,这是甘肃省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次学术盛会,国内外嘉宾层次高,听取专题报告的收获大,思想认识上了一个新水平。

  • 已有研究显示植物向性生长主要受生长素的调控,而我校黎家教授课题组研究表明:植物根向水性生长主要受细胞分裂素的调控

    已有研究显示植物向性生长主要受生长素的调控,而我校黎家教授课题组研究表明:植物根向水性生长主要受细胞分裂素的调控  本报讯 根的向水性生长是指植物通过根尖感知土壤中水分梯度,向着水势较高区域生长的生物学特性,对植物从土壤中有效获取水分极为重要,也是实现节水灌溉,提高干旱地区农业产量的有效途径。虽然有关植物根向水性生长的生物学现象早在两百多年前就已经有文献报道,然而,关于植物根系向水性生长的调控机理却知之甚少。对于调控植物根尖向水性生长的基础性科学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比如:首先,植物根尖向水性生长的细胞学基础是什么?是由于根尖细胞伸长差异还是分裂差异导致了根尖两侧的差异性生长?其次,植物根尖向水性生长的诱导因子是什么?即水势梯度诱导何种信号分子在根尖两侧发生了差异性分布而诱导根尖两侧的差异生长?再次,诱导植物根尖向水性生长的信号分子如何被根尖细胞感知?10月10日国际著名期刊《CellResearch》在线发表了黎家教授课题组题为“AsymmetricdistributionofcytokininsdeterminesroothydrotropisminArabidopsisthaliana”的研究论文,该文章系统地回答了以上科学问题。   该研究发现模式植物拟南芥根尖向水性生长是由根尖两侧细胞分裂速率的差异性引起的,根尖水势较低一侧的分生区细胞分裂活动加剧,导致根尖发生向水性弯曲生长。黎家课题组进一步探究了拟南芥根尖向水性反应过程中诱导根尖分生区两侧不对称细胞分裂的信号分子,发现向水性反应过程中,根尖分生区两侧细胞分裂素分布不均,具体表现为细胞分裂素在水势较高一侧降解,而在水势较低一侧积累,从而促进水势较低一侧分生区细胞分裂,诱导根尖发生向水性生长。根尖两侧分布不均的细胞分裂素通过其信号传导途径最终诱导其信号下游A类响应因子ARR16及ARR17在根尖分生区两侧的不对称表达而实现对分生区两侧细胞分裂差异的调节。已有研究显示植物向性生长主要受生长素的调控,该研究表明植物根向水性生长主要受细胞分裂素的调控,该研究为更好地理解植物向性生长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对于培育抗旱保产的作物育种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常金科博士为该论文第一作者,黎家教授为通讯作者。 (生命科学学院)

  • 我校留学生AmanKhan通过合成生物学手段改造大肠杆菌,使之能够感应溶液Zn2+离子浓度

    我校留学生AmanKhan通过合成生物学手段改造大肠杆菌,使之能够感应溶液Zn2+离子浓度   本报讯 近日,我校巴基斯坦籍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AmanKhan在国际生物传感领域顶级期刊《Biosensors&Bioelectronics》(IF9.518)发表题为“Anovelbiosensorforzincdetectionbasedonmicrobialfuelcellsystem”的研究论文(在线地址: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56566319308425)。AmanKhan和 El-sayedSalama青年研究员为第一作者,生命科学学院李祥锴教授为通讯作者,第一完成单位为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该研究通过合成生物学手段改造大肠杆菌,使之能够感应溶液Zn2+离子浓度,并相应产生电子介质核黄素。然后使用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FuelCell,MFC)作为生物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废水中的Zn2+离子含量。同时,研究团队还开发了手机软件实现远程实时监控。使用本方法检测Zn2+离子的精确度与传统方法相当,且成本更为低廉,在未来可被应用于更多的废水金属浓度检测当中。   AmanKhan2015年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来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李祥锴教授。在读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一区论文2篇,参与发表论文总影响因子108.65。2017年获得 “全国优秀来华留学生”荣誉称号。(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 《中亚与西北边疆研究系列丛书》入选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推荐选题目录

    《中亚与西北边疆研究系列丛书》入选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推荐选题目录   本报讯 近日,主要由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科研人员负责编著的《中亚与西北边疆研究系列丛书》入选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推荐选题目录。同时入选的还有209部(套)现当代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中亚与西北边疆研究系列丛书》是开放式丛书,由杨恕教授、汪金国教授、焦一强副教授等资深专家撰写或编著,外交部、中国社科院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单位专家审读。该丛书从不同的视角深入分析了世界或地区大国的中亚政策,系统全面地梳理中亚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发展态势,严谨探讨我国西部边疆地区与中亚地区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从学理角度探讨我国与周边部分国家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演变态势及应对方略。这套丛书不仅对于维护我国边疆稳定和发展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价值,而且多种理论视角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也有效地保证了丛书的重要学术价值。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 201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总测评落下帷幕,我校学子获得一等奖

    201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总测评落下帷幕,我校学子获得一等奖   本报讯 8月22日至9月1日,201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总测评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落下帷幕。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生在此次竞赛中取得自参加电子设计竞赛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1项,甘肃省特等奖1项,甘肃省二等奖2项。由李训栓、刘贵鹏等多个老师共同指导的五支参赛队伍分别获得以上奖项。其中2016级微电子专业本科生雷馥铭、2018级物理学本科生张铭旭、朱升恒在竞赛中获得的全国一等奖也是甘肃省在本次竞赛中的唯一一项全国一等奖。   自7月份报名以来,物理学院高度重视该项竞赛,李训栓老师以暑期学校的形式对来自物理学、材料物理、微电子等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30余名本科生开展了为期六周的精心指导和针对性培训,内容包括时长五周的竞赛基础知识培训和时长一周的竞赛项目实训。参赛队伍经过四天三夜的紧张竞赛后又顺利完成了赛区评审、赛区综测和全国复测等几个竞赛环节,最终取得优异成绩。   201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吸引了全国1109所院校、共计17313支参赛队伍、52000多名学生参与。在同济大学的全国竞赛期间,全体竞赛专家组历时10天,先后评审了1485件作品,并现场评测了367支队伍。最后经全国竞赛组委会批准,296个参赛队获全国一等奖,847个参赛队获全国二等奖。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学校领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

    学校领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   本报讯  近日,全体校领导、党委常委、校长助理持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党委书记袁占亭、校长严纯华率先示范,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全体行动,结合第十次党代会、“2025行动计划”、“管理质量提升年”、“队伍建设年”等活动,围绕加强 “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等学校重点难点热点工作,深入一线,或召开调研座谈会,或发放调查问卷,在充分了解分管联系单位工作开展情况、听取师生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列出了问题清单,致力于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具体行动。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学校领导班子到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和西路军纪念馆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学校领导班子到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和西路军纪念馆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本报讯  10月8日下午,校党委书记袁占亭,校长严纯华,党委常务副书记吴国生,党委副书记曹爱辉,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蔺海波,副校长潘保田、范宝军、沙勇忠,党委常委王定峰、安俊堂,校长助理贺德衍等赴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和西路军纪念馆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在八路军驻兰办事处纪念馆,大家依次参观学习了“建立统一战线”“进行思想发动”等七个单元的展厅内容,在西路军纪念馆,大家参观了“挥师西渡”“策应河东”“等六个单元组成的红西路军革命展,重温党的光辉历史,共同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红色革命传统教育。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一世敦煌情

    一世敦煌情 著名敦煌学专家郑炳林 原创·首发·独家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考察,在敦煌研究院同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代表座谈时强调,要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价值等,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   在此次座谈会上,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发言时表示,相关研究者要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加强敦煌文献挖掘,强化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解读敦煌让世界认知中国,不断扩大中国文化传播的国际影响力。要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激励体制,吸引更多的学者参与敦煌学研究,扭转“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被动局面,真正使敦煌学研究中心回到中国。   其实,此次座谈会已经是郑炳林第二次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兰大敦煌学的研究成果,第一次是十年前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时就曾鼓励郑炳林等敦煌学研究者要“把敦煌学做大、做强,为国争光”。   无疑,如今的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敦煌学研究所)已经建成我国敦煌学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资料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 “西进东出”   2018年12月21日,《凉州金石录》编纂出版工作签约仪式暨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与武威市关于合作整理研究武威金石文献座谈会在兰州大学举行。协议约定:敦煌学研究所承担撰写、出版等工作,目前敦煌学研究所已完成《凉州金石录》的初稿。   与武威合作《凉州金石录》的研究工作,是郑炳林设想的兰大敦煌学“西进东出”发展计划的具体行动之一,沿着这个思路,敦煌学研究所还有更进一步的研究计划。   “西进东出”是郑炳林结合兰大的地理位置和兰大敦煌学的发展态势所做的“战略构想”,他认为:“敦煌学必须向东向西发展,向东进入中原,向西进入新疆。”   其实早在十年前,郑炳林已经有了“西进东出”的想法。   “东出”就是要与中原文化结合,中原地区的佛教遗址、敦煌人的墓志铭等都值得研究,“很多敦煌的东西,要到敦煌以外来解释,找它的根源。”   “西进”的缘由也是一样的。往西看,除了敦煌简牍以外,还有居延汉简以及黑城出土的西夏文献,再往西还有新疆出土的和田文文献、龟兹文文献以及梵文文献、粟特文文献。除此之外,“西进”不仅涉及到中亚地区的历史和文献,更是涉及到了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研究,“这可以说关乎兰大敦煌学的学术地位”,郑炳林认为:“中国的学术,汉、唐到清代,几乎所有一流学者的研究成果,都离不开一个地区,那就是新疆地区,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中亚地区。”   这样种类繁多的胡语文献为敦煌学研究所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宝库,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首当其冲的大问题:胡语文献的解读。   为解决这一问题,郑炳林早早就做起了准备,近两年来大(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