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把解决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与理论问题作为重要使命

    为服务区域经济
    社会发展提供

    有力的科技支撑

    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把解决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与理论问题作为重要使命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一带一路   为文物保护提供兰大方案 开拓出极具西部特色的研究方向-岩土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开展了大量岩土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研究、实践与高水平人才培养工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在岩土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领域,发表科技论文与培养博士数量全国第一;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10省(区)113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并逐步推广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助力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向省委省政府报送32份决策咨询报告,其中12份决策咨询报告、研究报告获得甘肃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 搭建“一带一路”科学观测网 搭建了“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观测网络与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探索出了提高水源涵养能力的高寒退化草地综合治理模式和以“生态民”为核心的社区共管、生态扶贫及生态补偿多举并施的保护区综合治理模式等。 长期开展 “一带一路”旱地农业生态研究 李凤民教授团队提出以集水农业为核心的雨水高效利用思路;李凤民教授荣获2015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农业科学奖。 提出里海划分“杨”方案 首创性地提出了“里海划分‘杨’方案”;积极推动上合组织扩员机制,为推进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友好合作做出了重要理论贡献;杨恕教授荣获“上海合作组织十周年奖章”。   开展反分裂理论研究  在打击“三股势力”维护边疆安全与稳定、剖析极端主义意识形态、推进“去极端化”工作、评估“一带一路”建设安全环境、构思中国反分裂战略和构建新时代中国反分裂理论体系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党中央及相关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聚焦边疆治理理论研究 较早归纳出“跨国民族”概念;提炼出“和平跨居论”、“通道地带”等边疆治理理论;提出了“小城大村”、“护边与通边相结合”等边疆治理对策,并得到有效实践。 发起成立“一带一路”高校联盟 发布《敦煌共识》;共同打造“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目前加盟高校达到173个。 成立“一带一路”研究中心 初步形成了由“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牵头的智库架构,被各级政府部门采纳的“一带一路”建设政策咨询研究报告达120余篇。   提出“各民族共创中华”理论 顾颉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谷苞先生先后三论“中华民族的共同性”;杨建新先生提出“各民族共创中华”理论,编纂了《中国少数民族图志》;洲塔教授主编的《甘肃青海四川民间古藏文苯教文献》是我国整理保护民族文化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切排教授编撰“青少年红色经典人物故事读本”(藏汉对照)。   做强做大敦煌学 郑炳林教授等在敦煌学、胡语文献、石窟艺术等领域完成学术著作百余部,丛书十余种,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20余项、国家和省级图书奖10余项;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60余项,项目经费3千余万。培养敦煌学博士生140余名,6人获全国百篇和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开展丝绸之路中外文化融通研究 完成6卷本 《丝绸之路中外艺术交流图志长编》;即将出版《丝绸之路人文与艺术》中外文期刊;创办《丝路审美文化研究》学术辑刊;产出《融通中外的丝路审美文化》《丝路审美文化精要》等成果;初步建成“丝路审美文化互通”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