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超 有一种坚持是一如既往

    顾超 有一种坚持是一如既往   据兰州大学报(李赛)报道 苏州到兰州的距离约2101公里,这也是2014级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顾超与自己家乡的距离。一方是西北金城,一方是江南水乡。与许多选择考研回家的南方同学们不一样,顾超选择研究生留校的那一刻起便开启了他不一样的人生旅程。   研究生期间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同时也一直从事“三助”工作(助研、助教、助管),平时更加注重体育锻炼,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主席期间,顾超说自己得到了很多锻炼,他直言很喜欢和同学们打交道,无论是一起努力准备各种大型活动,又或者是一起为学院乃至学校的名誉拼搏,他都特别享受其中的过程。除了担任研究生会主席之外,顾超的另一个重要的工作经历是在研工部担任助理,研究生运动会、研究生学术沙龙、研究生毕业典礼等活动中都有他忙碌的身影。   在研究生期间除了各类学生工作,顾超也进行了多次学术交流活动。2015年10月赴扬州大学参加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2016年8月,组织参与了在兰州大学举办的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2017年3月赴中国人民大学参加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在这些对外的交流过程中,顾超表示自己既能捕捉到学术的前沿问题,同时又进一步开阔了自己的视野,特别是在与学术大咖的近距离接触中,自己能感受到大家们的治学态度和处世之道。   在本科生和研究生期间,顾超经过“夯实理论基础、尝试学术研究、把握前沿动态”这样的求学阶段促使自己不断进步。问及未来,顾超表示硕士阶段毕竟只是打基础的一个阶段,博士阶段才是真正出成果和迸发自己想象力、创造力和探索精神的过程。   有一种坚持是一如既往。也许对顾超而言,“自强不息,独树一帜”早已融入自己血脉里。许多像顾超一样选择留在兰大的人都怀揣着这样一如既往的热情。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如既往,才让兰大的明天更加美好。

  • 国旗护卫队敬畏的力量

    国旗护卫队敬畏的力量   据兰州大学报(丁香)报道 他们没有鲜花,他们没有灯光,甚至无人知晓他们的姓名,只知道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兰州大学国旗护卫队。在每一个特殊的日子里,他们总会用铿锵有力的步伐、威武挺拔的英姿和行进间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守护着、保卫着五星红旗的前进与飘扬。这一份威武、庄严与神圣的背后所凝聚的心血与汗水自然不必言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国旗的交接中代代传承的,关于敬畏的力量。   因为敬畏,所以感动;因为敬畏,所以坚持。   日复一日的苦训不仅磨练着队员们的意志,更加深了他们对国旗的特殊感情。2015级的刘永进如是说:“现在每到一个可能有国旗的场所,我都会习惯性地寻找并注视一下。国旗俨然已经融进我的生活,只要看见它就感觉很亲切。”正如刘永进所言,在他们的信仰面前,他们不需要太多的豪言壮志,做好本职工作,完美取胜每一次升旗的实战,不让每一次应有的仪式感缺席,便是对敬畏国旗的最好诠释。   当被问及对国旗护卫队的感情时,2013级队员郑旭煌回答道:“当你习惯了每周和一群人训练,你们相同的经历和感受越来越多,人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种情感的依恋。所以哪怕现在的我,已经毕业工作一年了,再说起国护,我脑子里浮现的除了作为国护人的责任和义务外,就是我曾呆过的这个地方,就是这么一群曾互相鼓励的伙伴。”   2012级队员万众伟在离队前曾给队员们留下这样的一段话:“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从国旗护卫队走出去不只是学会了升旗,还应该有其他更多的东西,你们给予国旗护卫队的,也理所应当会有回报。”国护队在强调以国旗尊严为重,以学校荣誉为重,也未曾忘记对个人荣誉的鼓励,集体和个人两者理应是相辅相成的。选择留在国护的队员深谙这一道理,所以基本不会存在抱怨训练的情况,2016级队员田启良坦言:“我觉得日常训练对于我的生活和学习影响不是很大,反而能很好地督促我早起,成功改掉了赖床的毛病,每一个周末也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2017级队员徐彬彬特地为今年退役的师兄师姐们改编了一首“国护”:   让我掉下眼泪的,不止凝视的久;让我依依不舍的,不止你的温柔。正步还要端多久,我站得腿发抖,让我感到开心的,砸地的自由。别总是在六月,回忆是思念的愁。将军院里的地面亲吻着我的手,在那座狭窄的小院里,我从未忘记你,国护,带不走的只有你。   深情如斯,兰州大学国旗护卫队,敬畏!前行!

  • 季晶 阳光体积的增量者

    季晶 阳光体积的增量者   据兰州大学报(严海玥 魏嘉嘉 任妍)报道 2012年,季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兰州大学优良的校风学风和刻苦奋斗的精神让季晶觉得“物超所值”,格外珍惜大学的学习时光。在刚上大学的那一两年之内,季晶不知道KTV和酒吧里是什么样。   季晶自嘲是一个 “智商不太高的人”,要想学得和别人一样好甚至比别人好,就要“笨鸟先飞、苦下功夫”,就要“比别人多花一倍的时间来学习”。每天早上六点半图书馆一开门就去占座学习,一直到晚上八九点才回宿舍,本科期间的季晶基本是这样度过的。在大一结束的时候,他以全班综合排名前20%的成绩考入了生命科学基地班。   本科的课程里,季晶觉得最不好学的就是 《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的课本有厚厚的两大本,一星期要上六节课,一学期就要把两本书都学完,时间紧任务重,期中考试时季晶只考得60多分。后半学期季晶便在该课程上下足了功夫,“那两本书翻了有三四遍吧,书都差不多翻烂了”,最终期末考试中,季晶取得了90多分的成绩。   “我的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差”,这原本应该是季晶开展实验的短板,但事实恰恰相反,无论什么实验,季晶所在的小组总能以全班最快的速度完成,“秘诀”就在于季晶和同组的同学都会提前预习,将操作流程和实验原理了然于心,“真正做起来就会节省很多现场学习流程和原理的时间,别的组可能要做到下午四点才能做完,我们组一般两点多就能做完”。   2016年保送研究生进入李祥楷教授的课题组,季晶从“打下手”开始,协助师兄师姐做项目,在此过程中不仅以第二作者发表SCI一区论文和二区论文各1篇,而且积累了一定的实验经验,掌握了熟练的操作技巧。在污水处理研究方向上,季晶以第一作者发表SCI二区和三区论文各1篇。目前,季晶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正在开展一项有关孔雀石绿降解的研究工作。   除了学习科研,作为队长组织赴贵州山区支教、作为党支部副书记协助老师组织开展好支部工作,此外还积极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季晶始终坚持全面发展。   2019年初,季晶评为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

  • 胡关书 彩云之南 心的方向

    胡关书 彩云之南 心的方向   据兰州大学报 (李伟豪)报道 十月深秋的一个夜晚,图书馆前昏黄的路灯下,正有一个身影在那里大声背诵。然而他并非为了考研,也不是为了参加公务员考试,而是自愿放弃了保研名额,准备考教师资格证的胡关书。   胡关书是历史文化学院2012级世界史班的同学,他性格友善谦逊,积极开朗,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2014年获得兰州大学图书馆 “读者之星”的称号。大学三年两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大四上学期,胡关书以班里第一的成绩顺利拿到了推免资格,这无疑是进入高校深造的入场券。然而本该加入“保研猪”行列的他,却在学院召开的年级大会上,当众宣布自己放弃推免资格。而他之所以弃保,是因为他已经做了回家乡昭通做一名高中老师的打算。   其实胡关书早就对自己三年的成绩做了估算,知道自己拿到保研名额是十拿九稳的事情。但是家乡云南昭通是一个十分贫穷的小城镇,2000年底,昭通有67.18万极端贫困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在一些落后的地方,还能见到大量的茅草房。“我当然也舍不得放弃这么好的机会……那边师资力量不好,好一点学校的(本科毕业生)都不肯去那个地方。我希望能把自己所学教给这些学生,给他们带去更开阔的眼界。”   胡关书弃保回乡任教的选择,也面临着很多困难。一方面他准备的时间比较短,担心自己不能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11月份的考试刚刚过去,他觉得自己考的并不是很理想。“如果11月份的考试过不了,那就明年3月再考一次。”   另一方面的压力来自昭通的中学,大部分中学还没有招收历史老师的计划。他提交的申请都还没收到回复。除此之外,这样的选择也不免受到一些质疑。   也许当我们做出选择时,就意味着我们也需要放弃一些东西。只是如果能够坚持,即使有再大的困难,也要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胡关书的选择,对他而言也许并不是最有利的,但却是他最想要的。   不问是不是值得,只要无怨无悔!

  • 光转换材料本科生科技创新团队 光的传奇

    光转换材料本科生科技创新团队 光的传奇   据兰州大学报(张清禹)报道 2018年8月24日,第十一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我校光转换材料本科生科创团队(以下简称“团队”)被命名为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全国共有25支团队获此殊荣;同时,团队本科生成员史安也获得了2018年度“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2017年,光转换材料本科生科创团队正式成立,物理学院教师张加驰和李慧慧担任指导老师,团队分别从光物理和光化学方向开展研究。目前,团队已经以本科生为第一作者在SCI一区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0篇 (均为中科院分区的top期刊,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2的4篇)。   张加驰负责指导光物理方向。在实验中,王文祥、田世成和吴昊同学首次发现了一种高效光激励材料,这种材料能够利用陷阱捕获载流子而储存光能,实现能量存储和信息存储的功能,也就是“新一代光存储技术”。相较于目前常用的U盘和磁盘,通过陷阱能级来实现信息存储的光激励材料具有更多的存储读写次数(可达百万次以上),更快的读写速度,更大的存储容量,更稳定和安全的信息存储。此外,利用激光对光激励材料中陷阱信息的读写能力,还可以设计“光存储计算机”。目前,团队利用该原型计算模块已经实现了二进制算术运算和简单的并行逻辑运算,项目负责人淮琳崴和周锦宇特别期待在2019年全国“挑战杯”前完成这台具有重要创新意义的计算机的开发研制。同样利用光激励材料,孙振宇、淮琳崴和周锦宇等人还开发出动态多模仿伪和加密技术,并成功实现了在常见货币上的防伪和加密技术应用。   李慧慧负责指导光化学方向。在她的指导下,史安也合成了具有全光谱反应能力的新型光催化剂,且大大简化了聚合物半导体的制备工艺。这种制备工艺下所生产的有机聚合物半导体,一方面性能佳,它能实现超薄—————单原子层结构,以往的同类聚合物半导体超薄纳米片是碎片化的,而它是整体大片,是纳米层次的超薄二维结构,提高了量子效率,即提升了对太阳光的转化利用率;另一方面原料蕴藏丰富价格低廉,可大量运用,不对环境保护造成额外负担。   近年来,光催化技术逐渐得到广泛的关注,并逐步开始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运用,但由于量子效率不高、制备工艺待优化等关键问题使得光催化材料急需大力发展,光催化技术拥有着广阔的提升空间。李慧慧和史安也等人通过简单易行的制备工艺合成新型光催化剂,研究发现获得大尺寸单原子层纳米片结构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光催化材料的催化性能,为设计获得高效光催化剂材料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有助于面向应用进行科研探索。

  • 江洋洋 疯了画笔 挥洒青春

    江洋洋 疯了画笔 挥洒青春   据兰州大学报(杨喆)报道 “画笔疯了工作室”成立于2014年4月,是一个致力于以手绘文化创意产品为核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不论是最初想法的素材来源,还是初步拓展的依托,画笔疯了团队均定格为兰州大学,致力于打造甘肃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名片,由此创立了一系列以兰州大学为主题的手绘产品。现在推向市场的产品有:兰州大学系列产品 (明信片、书签、笔筒、丝巾、领带、画册),手绘兰州系列(以城市名片为主的原创明信片),手绘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明信片,叶脉书签系列等。   作为“画笔疯了工作室”的创始人,江洋洋是兰州大学2013级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的在读研究生。在江洋洋看来,“画笔疯了工作室”的核心竞争力莫过于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以校园创新创业团队的身份,立足丝绸之路经济带,主攻文化创意产品,尊重原创、尊重文化的品性。设计、绘画、摄影、制作印刷、影视后期等主要技术无一不追求专业,由此打造高水平的独一无二。   然而光鲜在外,个中体会只有自己明白。江洋洋团队虽然顺利解决了资金问题,但在一些行业规则方面也屡屡受挫,加之缺乏深入的认知,及对个人所处区域的创业环境和扶持政策的不了解,使这条创业之路更加曲折了几分。然而,画笔疯了工作室一边创业,一边寻求各方资源,解决各种现实问题,愈挫愈勇,逐步踏上正轨。   如今,“画笔疯了工作室”已小有成就,其作品被兰州晚报,大公报,新华网,鑫报,甘肃数字移动媒体等刊出报道,被兰州晚报和兰州鑫报多次整版报道。在社会网络方面,也得到大公报、新华网以及多个平台的宣传。在比赛中得到认可,获得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甘肃赛区三等奖及2014和2015年兰州创意市集最佳畅销一等奖。   在未来的发展中,画笔疯了团队还将致力于立足西北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西部高校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联的文化创意产品。

  • 杨钰泉 90后大学生的支教情怀

    杨钰泉 90后大学生的支教情怀   据甘肃日报(文洁刘秀芝)报道 当上午最后一节课下课铃声响起时,高二(9)班几个调皮的男生上前围着生物课老师有说有笑地走出了教室。这位年轻的老师就是兰州大学第19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广河中学团委副书记杨钰泉。   杨钰泉今年22岁,来自湖北。2013年,他一个人来到千里之外的兰州求学;大二时,他便前往兰州榆中县北山支教,4年后,他为了坚守心中的一份情怀,从兰州再次出发,和队友来到国家级贫困县广河支教。   初来乍到,饮食、语言、生活都面临着困难。从一碗米饭到一碗面片,他们好一阵子才习惯。当地学生沟通交流基本使用方言,杨钰泉和队友听得云里雾里。为此,他们结合普通话推广宣传周,发起了“写规范字?说普通话”的活动,努力让全体师生都能够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规范字。此外,由于这次是兰州大学研支团进驻广河中学的第一年,支教工作和生活都要从零开始,架水管、铺电路、接网线,他们都是亲力亲为。   支教的核心任务还是教学。“虽然来之前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系统的培训指导,但当我真正站在讲台上时才发现,教学经验、教学方法、节奏把握等方面还是有很多的不足。”通过不断学习、请教、揣摩,杨钰泉很快胜任了教学工作。   杨钰泉来广河时,随身行李中除了一箱书、一双登山鞋,特意带了一幅广河县地图。记者看到,地图上红色的标记格外显眼,那是杨钰泉走过的地方。班上40名学生家所在的村也在地图上标记得清清楚楚。   同时,杨钰泉和他的队友们利用共青团的平台,争取爱心人士和社会团体的力量,步行几十里山路到贫困山区给孩子们送知识、送物资,让孩子和家长懂得“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截至目前,杨钰泉和他的队友在广河县、和政县的12所乡村小学发放暖流计划物资羽绒服209套,大型体育包9套,价值近12万元。   “我们每个人都很平凡,做出的成绩也很有限,但只要坚持,路终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杨钰泉说。

  • 麦克斯韦电磁工作室里的奇思妙想

    麦克斯韦电磁工作室里的奇思妙想   据兰州大学报(保飞玉)报道 在第九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颁奖大会上,我校“麦克斯韦电磁工作室”获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   “麦克斯韦电磁工作室”是以我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为主体成立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小组。2007年,梅中磊老师在课堂上给05级信息院基地班同学讲述了美国《科学》杂志上的两篇论文:“控制电磁场”和“电磁隐形衣”,并对其原理进行了分析讲解。孙自强,靳秦建,柏京三位同学立即被这些美妙的电磁理论深深吸引,成立了课外兴趣小组,并为纪念英国电磁学家麦克斯韦而将该兴趣小组命名为“麦克斯韦电磁工作室”。由此,麦克斯韦电磁工作室正式成立。   搞科研不是易事,工作室在进行各种项目研究时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如研究“隐形衣”时由于实验操作需要大量的电源,而实验室又难以提供、工作室成员杨帆急需提交论文时指导老师梅老师在本部,而杨帆却在榆中,两人只能通过QQ进行交流等。困难虽多,但在老师们的亲切指导与团队成员的齐心合力下,科研之路上的荆棘被一一踏平。   “茂宁舍”,信息院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在这里,成员们可以交流《电磁场理论》、《微波技术》、《高频电子线路》、《光纤通信》、《数学物理方法》、《天线》等相关课程的内容,并能够与无线电物理专业的研究生及时沟通,还能够得到团队指导老师的亲切指导。以此为纽带,团队成员分别投入到“挑战杯”、“君政学者”、“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兰州大学创新创业项目”等科技创新实践和比赛中去,从中得到锻炼,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2013年年末,麦克斯韦电磁工作室凭借在无线电物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优异成果成功获“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现在,麦克斯韦电磁工作室的成员又在“茂宁舍”里开始了新项目———开发电涡流测厚仪的研究。如若成功,将对电涡流式测厚仪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