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建平教授发表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气候与气候变化综述文章

    黄建平教授发表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气候与气候变化综述文章   本报讯 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科学》组织各科技领域知名科学家撰文回顾我国科技领域的迅猛发展和取得的杰出成就。我校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大气学院黄建平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与其他6位作者共同撰写了综述文章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中国大气科学研究:气候与气候变化篇》。本文是大气科学研究生的必读论文,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以及从事大气科学和气候变化的人员学习和参考。 (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再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经费40万元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再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经费40万元   本报讯  12月12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发布“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19年度评估情况通报”。《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顺利通过2019年度评估,再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经费40万元。据统计,从2012年至今兰州大学社会科学版学报已累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金额330万元。2019年9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开始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评估工作,最终185家期刊考核“合格”,5家期刊考核“不合格”。 (学报编辑部)

  • 兰州市·兰州大学驻京人才工作站揭牌仪式暨招才引智政策宣介会在京举行

    兰州市·兰州大学驻京人才工作站揭牌仪式暨招才引智政策宣介会在京举行   本报讯  12月8日,兰州市·兰州大学驻京人才工作站揭牌仪式暨招才引智政策宣介会在北京举行。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李荣灿,兰州大学党委书记袁占亭出席活动并共同为人才工作站揭牌。   兰州市·兰州大学驻京人才工作站主要承担拓展合作、宣传推介、人才推荐、基金筹募、活动承办等工作任务,旨在借助兰州大学校友会、甘肃商会等力量,协助兰州市、兰州大学与国家部委、京津地区地方政府、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知名企业、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宣传兰州市、兰州大学发展情况、人才政策、人才岗位需求等信息,建立京津地区领军人才、青年英才、产业转移企业人才数据库,吸引集聚各类优秀人才及团队来兰州干事创业。   兰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生诚,兰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旭分别介绍了兰州大学和兰州市的人才工作及人才政策。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兰州大学2019年“三走进”讲述会暨“榜样的力量”颁奖典礼举行

    兰州大学2019年“三走进”讲述会暨“榜样的力量”颁奖典礼举行   本报讯 12月11日晚,我校在榆中校区闻欣堂举行2019年“三走进”讲述会暨“榜样的力量”颁奖典礼。校党委书记袁占亭,校长严纯华,党委常务副书记吴国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生诚,党委副书记曹爱辉,副校长潘保田、范宝军,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定峰,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兰州大学选培办主任张玉成上校等出席活动,并为获奖集体和个人代表颁奖。各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全体学工人员,获奖学生代表等1500余人参加活动。   我校“三走进”工作自2018年7月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育人实效,3221名教职工全覆盖联系4766间本科生宿舍,实现了对学生成长关怀的“全覆盖、深投入”。   2019年兰大学子共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等各类奖项40余项,覆盖17465人次,有5289名同学参与创新创业行动计划,1000余名同学参与“挑战杯”“互联网+”等各类科创竞赛,取得国家级奖项10余项,省部级奖项50余项。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校领导应邀出席人民网“2019大学校长论坛”并作主旨发言

    校领导应邀出席人民网“2019大学校长论坛”并作主旨发言   本报讯  12月13日,以“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人民网2019大学校长论坛在西安举行,70余位大学书记、校长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建言献策,我校校长严纯华应邀出席论坛,并作题为 《西部地区亟待建设更多更高质量的现代大学》的主旨发言。他表示,创办大学要看到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不易,更要看到机会,这种不易和机会相辅相成。西北的大学,都必须树立起自己的自信,寻找自己的特色,要立足于人才培养,使我们的人才能够和东部的人才相比,具有同样的国际眼光,具有同样的家国情怀,具有同样的技能和发展潜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留在西部。他说,“对于西北的学校来说,我们能够支撑起西部和西北的人才、科技、文化、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需求。”“兰州大学有50%以上的毕业生留在西部,特别是西北,而其中博士生有70%以上留在了西北的大学。”“我们的学生能留得住且干得成,这就是一所大学对西部、对民族、对国家的支持。”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兰州大学第一期“萃英人文学术沙龙”举办

    兰州大学第一期“萃英人文学术沙龙”举办   本报讯  11月28日,我校第一期“萃英人文学术沙龙”在积石堂举行。历史文化学院青年研究员张景平作为引言人,从从事跨界研究的经历谈起,讲述了在编制《敦煌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过程中参与的三项工作,结合个人感受分享了跨界研究在发现新问题、提供新方法、探索新合作组织模式、用“人文之眼”赋予研究新价值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见解独到,立意深刻,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讨论和对话。参加沙龙的师生自由交流,畅所欲言。“萃英人文学术沙龙”的举办旨在促进学术交流与争鸣,营造自由、开放、活跃的学术氛围,进而拓宽广大师生的学术视野,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发展,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搭建一个师生交流互动的平台,推动学校新文科建设。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兰大二院实施甘肃省首例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手术

    兰大二院实施甘肃省首例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手术   本报讯 12月12日中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院长王琛教授的主刀下,拥有“三头四臂”的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在兰大二院展示了它的“处女秀”,这标志着兰大二院迈入微创外科新时代———机器人时代。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拥有4个机械臂,机器手可以在540度的空间下灵活运行,是人手活动范围的3倍,尤其是在狭窄解剖区域中更显优势,且手术机器人系统具有稳定器,能自动滤除人手抖动功能,避免了手术中因手抖动划伤神经和血管的意外。跟以往的腹腔镜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灵活性更好、精确性更高、清晰度更佳、可操控性更强,手术效果更理想、创伤更小、患者适用范围更大,即使在一些传统胸、腹腔镜无法开展的微创手术领域,机器人也能大显身手。(兰大二院)

  • 兰大二院以天玑机器人手术开启医疗新时代

    兰大二院以天玑机器人手术开启医疗新时代   本报讯  12月11日,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正式落户兰大二院,骨科副主任康学文团队使用此设备实施了兰大二院首例由机器人完成的腰椎管狭窄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这标志着兰大二院骨科手术迈入智能化、精准化、微创化时代。天玑骨科机器人主要是由机械臂主机、光学跟踪系统、主控台车构成。光学跟踪系统就像机器人的“眼”,不仅帮助医生洞察骨骼的每一个深处,还实时监控每一个手术环节;机器人臂就是机器人的“手”,运动灵活,操作稳定,能达到亚毫米的精度;而主控电脑系统就等于机器人的大脑,将医生的想法传达给机器臂主机和光学跟踪系统。 (兰大二院)

  • 兰州大学附属学校新任校长杨永宏就如何建设附校接受本报专访

    兰州大学附属学校新任校长杨永宏就如何建设附校接受本报专访 杨永宏 本报记者 任妍 校报记者团 蒋云鑫 火福晗 陈婉 吴桢 原创·首发·独家   2019年8月21日,杨永宏被任命为兰州大学附属学校(以下简称“兰大附校”)校长。   长期以来,附校的发展建设一直是兰州大学教职员工密切关注的事项,新校长的到来将为附校的未来注入怎样的活力?带着诸多疑问,近日,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杨永宏。   记:杨校长好,首先请您介绍一下到兰大附校工作的经过。   杨:我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推荐到兰大附校来的,在此之前与兰大没有任何交集,只知道它是西北一所历史悠久的综合性重点大学,是一所神圣的知识殿堂。   2018年北师大和宁夏银川市政府合作拟在银川市建一所十二年一贯制的学校,2018年11月面向全国遴选校长。经过严格选拔,我从150多人中脱颖而出,入围北师大基础教育集团“校长人才库”。在谈合作协议时,我才了解到北师大基础教育集团平台学校的校长原则上不能在本省区任职,因此我被推荐到宁夏以外的几所北师大基础教育集团学校担任校长。但经过考察和考虑,都不太符合我的办学理想和愿望,所以我都放弃了。今年年初兰大与北师大签订了合作共建兰大附校的协议,于是我和兰大结缘。经过北师大推荐,兰大领导面试、外调考察,我被兰州大学以高层次人才引进,全面负责附属学校管理工作。   首先说说我为什么要来兰大附校?在来兰大附校之前,我的最后一段工作经历是2012年2月至2019年8月担任宁夏吴忠市利通一小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总校校长。在这期间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创新名校、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等四百多项荣誉,从一个校区发展成一校六区的教育集团,成为在全区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学校。按常理,我应该守着这样的成绩到退休就可以了,不应该抛家舍业地参加北师大的遴选,其实我的父母家人、利通一小的教职工以及吴忠市的各级领导们都在极力挽留我。但从事基础教育事业30多年,我心中始终有个梦想,就是在我的教育生涯中,办一所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的高水平学校。兰大能给我提供这样一个干事创业的平台,尤其是兰大在榆中发展基础教育的规划,更让我看到了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更为关键的是兰大领导对办好附属学校的决心也深深打动了我。   今年夏天的一个星期天,我和吴(国生)书记在他的办公室从上午九点聊到中午十二点半,我们聊理想、谈抱负、话思路,谈得非常投机,吴书记的敬业精神和对教育的情结深深打动了我,让我看到了实现自己理想的希望。中午一点十分左右刚刚开完校长办公会的严 (纯华)校长在办公室接见了我,在此过程中有个细节深深打动了我。当谈完工作要离开的时候,严校长一直送我到逸夫科学馆一楼,我走出三四十米了回头一看他还站在台阶上挥手,这种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态度,真的让我感受到了兰大的真诚,那一刻我就决定,兰大我来定了,之前还有点犹犹豫豫、左右观望。其实在前一晚看了《开讲啦》之后我就被严校长的人格魅力和学识水平所折服,就被他圈粉了,当然这些也在后期更多的接触中得到了更充分的印证。那次遗憾的是没见到袁(占亭)书记,他出差了,不过等我八月份正式到学校报到的当天,袁书记找我谈话,语重心长,情真意切,让我再次感受到兰大领导对办好附属学校的决心,也坚定了我办好附属学校的信心。   记:兰大附校目前的基本情况是什么样?   杨:兰大附校始建于1932年春,现有教师73人,教学班级27个,在校学生1400名。   队伍方面,73名专任教师分为4种用人模式,其中编制内教师53人、聘用制A岗教师11人、五年一聘聘用制教师3人、一年一聘合同制教师6人。   教学场地方面,主教学场地为1栋教学楼,包括教室25间、大小会议室2间、图书阅览室1间、计算机功能室1间、可容纳400人的礼堂1间和教师办公室6间;另在7号学生公寓1楼有4间教室和6间行政办公室,在6号学生公寓北侧有5间功能室。教学设备方面,附校教室内有班班通设备。   体制机制方面,兰大附校的人员编制、人员工资、办学场地、办学经费等均由兰大统一管理;业务方面由兰州市教育局和兰州市城关区教育局双重管理。   整体来说,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等都不尽人意,与兰大的社会声望以及兰大教职工的期望是不相匹配的,兰大附校有着巨大的上升空间,也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记:具体存在哪些问题?   杨:在管理体制、教师发展、办学资金、硬件条件等四个方面兰大附校存在明显的问题:   管理体制方面,兰大附校因为属于高校办基础教育,在人财物等方面与教育行政部门没有隶属关系,兰大附校未能列入省市区改薄项目,没有专项资金支持基础设施改建和硬件设施的更新,办学条件只能维持基本教学需求,与办一流学校要求的差距较大。   教师发展方面,首先是师资严重不足,附校现有学生1400名,如果按照国家每班45人的标准,我们应有教师108名,需要增加35名。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导致不同用人模式的教师收入差距较大,队伍不稳,例如2019年就有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考取城关区编制内教师而离职。   办学资金方面,附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甘肃省教育厅划拨的生均600元的办公经费,每年70-80万元,主要用于教学常规,维持学校基本运转。   硬件条件方面,第一是教学楼层较高,存在安全隐患;第二是教学场地不足,按照国家标准化学校办学要求,班级数和教室数最低标准为1:2,那么我们27个班级至少应该有54间教室,如果按照高标准学校的建设要求则更高,而事实上我们只有29间;第三是教学设备及信息化水平落后,缺少科学教室、科学仪器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STEAM教室、书法教室等专用功能室,仅有的1间计算机教室不能满足教学正常需求,更谈不上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第四是学生运动场地不足,操场不能容纳1400名学生同时锻炼。   当然,解决这些问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只能是边解决问题、边提高质量、边推动发展。我提出的办学目标是3-5年内争创甘肃一流、西北领先、全国知名的学校,为兰大“双一流”建设助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人文情怀、国际视野、身心健康、基础扎实、特长突出、全面发展、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小公民,办出让学生开心、家长称心、教师顺心、组织放心的优质学校。   但是,我来工作两周之后就觉得要实现这个目标任重而道远,眼下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教师工作积极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显而易见的一些问题。   记:那本学期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眼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杨:本学期的主要任务一是聚人心、鼓士气、强素质、树形象,二是形成学校办学思想,建构学校课程体系,深化课堂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我们提出一个短期的发展思路:周周有变化,月月有起色,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实现质的提升。围绕主要任务和短期的发展思路,我们具体做了这些事:   首先是形成学校办学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兰大附校应该确定什么样的办学思想,在我决定来附校时就开始对这个问题展开反复、深入的思考,经过多方论证,在教育部领航校长导师专家的指导下,确定了以“美”为核心的办学理念。确定这个办学理念有以下三个维度的意义,一是“美”是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知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了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论,针对处理不同文化的关系,后被广泛应用于社(下转2版)